鱔魚
(中藥)
鱔魚,中藥名。為合鰓科黃鱔屬動物黃鱔Monopterus albus (Zuiew)的肉。動物黃鱔,除西北地區及東北北部外,各地均有分布。具有益氣血,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之功效。主治虛勞,疳積,陽痿,腰痛,腰膝酸軟,風寒濕痹,產后淋瀝,久痢膿血,痔瘺,臁瘡。
中文學名:鱔魚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魚綱
目:合鰓魚目
科:合鰓魚科
屬:黃鱔屬
種:黃鱔
分布區域:除西北地區及東北北部外,各地均有分布
用 量:煮食100-250g;外用適量
采收時間:夏、秋季
毒 性:無毒《別錄》
別名
?《山海經》,黃?《異苑》,?魚《千金·食治》,鱓魚《別錄》,黃鱓《本草衍義》。
入藥部位
肉。
性味
味甘,性溫。
歸經
入肝、脾、腎經。
功效
益氣血,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
主治
虛勞,疳積,陽痿,腰痛,腰膝酸軟,風寒濕痹,產后淋瀝,久痢膿血,痔瘺,臁瘡。
相關配伍
1、治虛癆咳嗽,黃鱔250g,冬蟲夏草3g。煮湯食用。(《常見藥用動物》)
2、增氣力,熊筋、虎骨、當歸、人參等分。為末,酒蒸大鱔魚,取肉搗爛為丸,每日空腹酒下兩許。(《本經逢原》大力丸)
3、治小兒疳積,鱔魚3條(切碎),香薷10g。燉服。(《常見藥用動物》)
4、治腎虛性腰痛,黃鱔250g(切碎),豬肉100g。同蒸熟后食用。(《常見藥用動物》)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100-250g;或搗肉為丸;或研末。
外用:適量,剖片敷貼。
使用注意
虛熱及外感病患者慎服;同荊芥食殺人,服何首烏者忌之,時行病后忌之;時病前后,瘧、疸、脹滿諸病,均大忌。
炮制
采集加工:捕捉黃鱔,可以采用釣捕、網捕、籠捕、干塘捕捉等方法。多鮮食或加工成魚干、罐頭等。夏、秋季捕捉。
形態特征
體細長,呈蛇形,向后漸側扁,尾部尖細。頭圓,吻端尖,唇頗發達,下唇尤其肥厚。上下頜及腭骨上部有細齒。眼小,為一薄臘所覆蓋。兩個鼻孔分離較遠,后鼻孔在眼前緣的上方,前鼻孔在吻部。左右鰓孔在腹聯合為一,呈“V”字形。體無鱗。無胸腹鰭,背、臀鰭退化僅留低皮褶,無軟刺,都與尾鰭相聯合。體色微黃或橙黃,全體滿布黑色小點,腹部灰白。
生長環境
為底層生活的魚類,喜棲息于河道、湖泊、溝渠及稻田中。除西北地區及東北北部外,各地均有分布。
相關論述
《本草衍義》:“大者長尺余,其形類蛇,但不能陸行。江陵府西有湖曰西湖,每歲夏秋沮河水漲,即湖水滿溢,冬即復涸。土入于干土下撅得之,每及二三尺,則有往來蟬行之路,中有泥水,水涸又下,水至復出。”
免責聲明:本資料來源于網絡,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權或其他權利,請通知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