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球菌屬
乳球菌屬是1985年Schleifer等提議設立一個新的菌屬, 這個菌屬的大多數細菌原來是鏈球菌屬和乳桿菌屬中的細菌。對這個菌屬細菌的分類、生物學特性和對抗生素的敏感性, 以及引起人類的感染疾病進行了論述。乳酸乳球菌、格氏乳球菌和乳脂乳球菌等可以引起人類的各種感染, 如敗血癥、心血膜炎和骨髓炎、敗血性髖關節炎和肝膿腫等
- 中文學名:乳球菌屬
- 拉丁學名:Lactococcus Schleifer et al.,1984
- 界:細菌界
- 屬:乳球菌屬
生物學特性
在2001年出版的《伯杰氏系統細菌學手冊》第1卷中, 乳球菌屬被分類于乳桿菌目、第6科 (鏈球菌科) 中的第2屬, 即乳球菌屬 (Lactococcus) 。乳球菌屬中的細菌原來大多是鏈球菌屬中的細菌。1985年, Schleifer等建議將乳酸鏈球菌 (Streptococcus lactis) 及其相關的鏈球菌移入到一個新的菌屬, 即乳球菌屬, 這一建議于1986年正式公布。
乳球菌屬細菌形態為球形或卵圓形, (0.5~1.2) μm× (0.5~1.5) μm, 在液體培養基中成對或形成短鏈, 不形成芽胞, 革蘭陽性無動力, 無莢膜, 兼性厭氧菌, 發酵碳水化合物而產酸, 不產氣, 觸酶和氧化酶陰性, 能在10℃生長, 但在45℃不生長, 最適溫度30℃。大部分種別可從乳制品、植物產品等分出, 有些菌種可從人類標本中分離出來。模式種為乳酸乳球菌。
乳球菌引起人類感染近些年來才有報道, 臨床資料表明, 其引起的各種感染與腸球菌相似, 實際上, 乳球菌早就是公認的人類致病菌。1991年, Elliott等報道從臨床標本中分離出24株乳球菌, 其中有15株是從血液中分離而來, 其余是從尿液、傷口、眼部和皮膚等標本中分離而來, 說明乳球菌可引起人類的各種感染。24株乳球菌中, 有14株是格氏乳球菌 (Lacococcus garvieae) , 10株為乳酸乳球菌, 也說明這兩種乳球菌是人類的主要致病性乳球菌。乳球菌屬中有8個種或亞種, 均可通過生化反應進行鑒別, 從人類標本中分離到的主要是乳酸乳球菌乳酸亞種和格氏乳球菌。
分類
格氏乳球菌
以前稱為殺魚腸球菌, 首次是從牛乳腺炎中分離而來, 也可從感染的魚中分離到。1999年, Eldar等對從意大利、西班牙、日本、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收集的格氏乳球菌菌株進行深入研究, 根據其對塔格糖和蔗糖產酸情況分為3個生物型, 經DNA的相關度和特異PCR檢測, 其屬于同一基因種, 所有格氏乳球菌菌株屬于蘭斯菲爾德氏血清群N群, 指出此菌是魚類的主要致病菌, 可引起生活在各種環境魚類的致死性敗血癥。
魚乳球菌
魚乳球菌為觸酶陰性、無動力的革蘭陽性球菌。2002年Sakala等報道從保存于2℃的5個樣品 (真空包裝的冷藏牛肉) 中, 分離出89株魚乳球菌, 這一發現使我們了解到真空包裝的冷藏牛肉的微生物群。尚未發現魚乳球菌引起人類感染的報道。此菌發酵葡萄糖不產氣, 在4%~6.5% NaCl肉湯中不生長, 能在0℃、10℃和25℃生長, 在30℃生長很弱或不生長, 40℃不生長。
乳球菌對抗生素的敏感性
有關乳球菌對抗生素敏感性的報道很少。1996年, Elliott等報道13種抗生素對6株乳酸乳球菌和13株格氏乳球菌的最小抑菌濃度 (minimum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 MIC) 測定, 結果表明乳酸乳球菌和格氏乳球菌對大多數抗生素是敏感的。這些抗菌數據對今后臨床治療乳球菌感染有一定參考價值。
乳球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1991年, Paul等報道了1例繼發于闌尾炎的肝膿腫患者。1993年, Campbell等報道了由于飲用未經巴氏消毒的牛奶, 而發生了敗血性髖關節炎。1995年, 由Durand等報道了1例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并發乳酸乳球菌敗血癥的病例。1998年, Fefer等[報道了1例由格氏乳球菌引起的心內膜炎病例。2000年, James等報道了1例由格氏乳球菌引起的骨髓炎病例。2000年, 日本學者Nakarai報道了1例由乳酸乳球菌乳脂亞種引起的肝膿腫病例。2002年, Halldorsdottir等報道了1例由乳酸乳球菌乳脂亞種引起心內膜炎的病例。2003年, Mat等報道了1例由乳酸乳球菌乳脂亞種引起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的病例。2004年Antolin等報道了1例由乳酸乳球菌乳脂亞種引起肝膿腫的病例。2001年, Goyache等報道了乳酸乳球菌乳酸亞種引起水鳥感染, 有3 000只以上發病, 約50%發生呼吸窘迫, 20%死亡, 尸檢后發現, 大多數肺部中度充血, 其他無異常。從5只病鳥的肺、肝和脾臟取標本進行細菌培養, 經37℃培養48h, 肺、肝和脾臟標本均生長了乳酸乳球菌乳酸亞種。
乳酸乳球菌感染
1993年, Campbell等報道了1例乳酸球菌引起的敗血性關節炎的病例?;颊? 女, 57歲, 近10周來臀部左側疼痛而入院, 無外傷史。癥狀發作時, X線片表明髖骨僅有輕度變形, 其他無異常改變。查體無發熱, 但左髖部疼痛活動受限, 靜止時正常, 住院時X線片顯示左髖關節明顯破壞, WBC計數增多, X線胸片正常。髖關節穿刺抽出黏稠的膿液標本, 經細菌培養生長出乳酸乳球菌的純培養。膿汁涂片找抗酸菌及培養均陰性, 其他檢查包括血葡萄糖、類風濕因子和布氏桿菌病抗體均正常。未進行關節切開引流觀察關節破壞情況, 采用保守治療, 即靜脈及口服青霉素, 左下肢牽引每日2h, 患者情況逐步改善。經再次詢問患者, 患者來自農村, 飲用了自家未經巴氏消毒的牛奶。由此可見, 乳酸乳球菌是牛皮膚的正常菌群, 此菌可能是經皮膚污染牛奶, 從而發生上述感染。
格氏乳球菌感染
格氏乳球菌引起人類感染較罕見, 但也有引起敗血癥和骨髓炎的報道。2000年, Mofredj等報道了1例由格氏乳球菌引起敗血癥的病例。患者, 女, 68歲, 由胃腸道出血而入院, 住院前2個月在膽道肝內分支發現膽管癌, 在肝內膽管分支置入一塑料人工膽管, 用強的松進行治療, 近來無感染史或與魚、動物的接觸史。住院期間, 患者無腹痛、發熱或發冷現象, 查體患者面色蒼白, 惡心, 有黃疸, 體溫37.1℃, 其他無異常。實驗室檢查Hb66g/L, PCV26%, WBC計數28 900/μl, 中性粒細胞86.6%, 天冬氨酸轉氨酶181 IU/L, 乳酸脫氫酶694 IU/L。內鏡檢查在十二指腸處有出血, 表明其膽道出血?;颊唛_始輸血, 并用奧美拉唑治療, 行逆行膽管造影, 顯示植入的人工膽管梗阻, 且在膽道內的左肝內分支形成一個肝內膿腫腔, 直徑4cm。3次血培養生長了鏈球菌, 取出人工膽管, 用阿莫西林 (1g/d, 3次) 、奈替米星 (250mg/d) 和甲硝唑 (500mg/d, 3次) 進行治療。細菌經用快速鏈球菌系統 (Rapid ID 32 strep, 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 鑒定為格氏乳球菌, 此菌對阿莫西林、四環素、紅霉素、萬古霉素和替考拉寧敏感?;颊哂谧≡旱?2天因胃腸道大量出血而死亡。2000年, 英國學者James等報道了1例格氏乳球菌性骨髓炎的病例?;颊? 女, 56歲, 因風濕病9周來后背疼痛, 近5周來夜間嚴重盜汗, 6周來厭食, 體重下降3.5kg, 全身檢查均無異常, 既往史早在12年前因主動脈瓣狹窄而作主動脈瓣置換術, 在病前未用藥, 也無其他不適。查體除L5/SI上有觸痛, 左胸有主動脈瓣口返流, 早期溫和期雜音外, 其他無異常發現。常規檢查Hb 9g/L, WBC計數 6.1×109/L, 紅細胞沉降率 (ESR) 74mm/hr, C-反應性蛋白12.6mg/L, 尿素氮、電解質、肌酐、肝功能等正常, 尿培養陰性, X線胸片正常, 心電圖顯示竇性心率, 在外側區T波倒置, 這與早期心電圖相似 (以前有主動脈瓣狹窄史) , 胸廓和腰椎X線顯示胸廓和腰椎側彎, 在L2/L3間椎間盤消失, 骨掃描顯示在中腰部位追蹤劑增強;住院3d后, 背部疼痛加重, 體溫升高, 診斷為骨髓炎, 用止痛藥治療, 并臥床休息, 在體溫高時作血培養, 在CT指導下進行腰椎活檢。住院6d后, 其手指甲開裂并出血 (以前無此現象) , 脾臟不大, 無血尿, 也無其他部位血栓形成跡象, 主動脈瓣口返流, 雜音仍然存在, 其他瓣膜正常, 無贅生物, 高度懷疑有感染性心內膜炎。所有血培養、骨髓培養均生長了革蘭陽性、鏈狀排列的球菌, 鑒定為格氏乳球菌。骨穿后使用萬古霉素, 由于此菌對替考拉寧敏感, 故改用替考拉寧進行治療, 靜脈內治療1個月后出院, 再繼續用替考拉寧治療2個月, 患者情況良好。
乳脂鏈球菌感染
免責聲明:本資料來源于網絡,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權或其他權利,請通知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