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生豆
咖啡生豆是咖啡樹的種子。是被人們通常喊做咖啡櫻桃(咖啡漿果)里邊隱藏著的財富。它們被錯誤地稱為"豆子"是因為它們與我們平常見到的豆類很相似,不過它們實際上是咖啡的種子。通常咖啡漿果里邊會有兩粒扁平呈橢圓形的咖啡生豆,有少部分咖啡漿果里邊只有一粒咖啡生豆,就像稻谷里邊只有一粒大米,這種豆子被喊做Peaberry(圓豆)。這些咖啡生豆通常都含有胚乳。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咖啡生豆
-
外文名稱Peaberry
-
說 明是咖啡樹的種子
-
咖啡品種阿拉比卡種和羅布斯塔種
定義
咖啡生豆是咖啡樹的種子。是被人們通常喊做咖啡櫻桃(咖啡漿果)里邊隱藏著的財富。它們被錯誤地稱為“豆子”是因為它們與我們平常見到的豆類很相似,不過它們實際上是咖啡的種子。通常咖啡漿果里邊會有兩粒扁平呈橢圓形的咖啡生豆,有少部分咖啡漿果里邊只有一粒咖啡生豆,就像稻谷里邊只有一粒大米,這種豆子被喊做Peaberry(圓豆)。這些咖啡生豆通常都含有胚乳。
世界上廣泛被種植的也最具有經濟價值的咖啡品種有阿拉比卡種和羅布斯塔種,世界上75%-80%種植的是阿拉比卡種,約20%種植的是羅布斯塔種。阿拉比卡種的咖啡豆咖啡因含量在0.8%-1.4%,而羅布斯塔種的卻高達1.7%-4%。因為咖啡是世界上消費量最大的飲品之一,咖啡生豆自然成為了最為重要的經濟作物,有的發展中國家咖啡豆出口所得的外匯占到國家外匯收入的50%。
起源及傳播
咖啡豆的傳播起源于埃塞俄比亞,大約在基督紀元850年。隨后便傳播到整個阿拉伯半島,在基督紀元900年才真正有了咖啡的文獻記載。當時的也門人為了禁止咖啡外流,將咖啡悉心看守著。不過還是有一些咖啡樹苗被私運到荷蘭,種植在溫室里。
1723年美洲才有了咖啡的種植。
現在南美洲幾乎包辦了世界45%的咖啡豆出口,其中大部分來自巴西。
傳播到歐洲--1616年
傳播到印度(馬拉巴爾海岸)--16世紀后期
傳播到印尼爪哇島--1699年
傳播到加勒比海沿岸--1715-1730年
傳播到南美洲--1730年
傳播到荷屬東印度群島--1720年
烘焙過后的咖啡豆第一次在市場上出現--1865年(美國匹茨堡)
咖啡樹
咖啡樹通常可以長到5-10米高,咖啡樹的樹齡越老,枝干會變得越少,但是樹葉和果實會越來越多。通常情況下咖啡樹會在栽種之后的3到4年開始結果。根據栽種的地域和樹種的不同,咖啡樹生產果實的年數在10到20年不等。
咖啡樹成行種植通常間隔幾英寸。一些咖啡農將咖啡種植在其他高的經濟作物底下,或者種植在山的另一邊,因為咖啡需要特定的生長環境。阿拉比卡種的咖啡樹只能生長在15-24℃的環境里,而羅布斯塔種的咖啡樹可以在30℃的高溫環境下生長。年平均降雨量在150-300mm為宜,在果實成長的階段,大量的降雨有助生長,但在果實即將成熟的階段,少量的降雨卻更好。因為南北半球氣候不一樣,因此咖啡豆豐收的時間也不一樣,有些地方咖啡豆一年四季都是豐收的季節。
處理過程
當咖啡漿果成熟時,通常都是通過人工采摘的方式進行收獲,有的地方僅將完全成熟的漿果采摘下來,有的則是一個枝丫上的咖啡漿果全部采摘下來。前者被稱為“handpicked”,后者被稱為“strip-picking”。因為咖啡漿果成熟的時間并不一致,因此采收就很有可能要分幾次進行,延續的時間會很長,因此采收也是人力投入最大的一個環節。
采收下來的咖啡漿果需要進行進一步的處理,通常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水洗法,在中美洲和部分非洲國家流行;新鮮采收下來的咖啡漿果通過人工或者機械的力量將果皮和咖啡豆分離,然后浸泡在水里2到3天,這樣附著在咖啡豆上的果肉和粘稠物將被去除。接著就是清洗和干燥過程,干燥可以是天然日曬,也可以使用機器進行。
一種是:日曬法,在巴西以及大部分的非洲國家,這種方法更加的節約。在清除掉細枝和其他雜物以后,咖啡漿果被攤曬在太陽下2到3個星期,反復的翻覆讓漿果更加干燥,直到漿果從咖啡生豆上脫落。
在咖啡豆的含水量降到13%左右,咖啡豆將被裝袋,堆砌在倉庫熟成1到3個月。
最后便可以進行銷售了。
結構
1:center cut[2]中線
2:bean (endosperm) 咖啡豆
3:silver skin (testa, epidermis) 銀皮
4:parchment (hull, endocarp) 果殼
5:pectin layer 果膠質
6:pulp (mesocarp)果皮
免責聲明:本資料來源于網絡,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權或其他權利,請通知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