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芷(拉丁文名:Angelica dahurica (Fisch. ex Hoffm.)Benth. et Hook. f. ex Franch. et Sav),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2.5米,根圓柱形,莖基部徑2-5厘米,基生葉一回羽狀分裂,復傘形花序頂生或側生,果實長圓形至卵圓形。
以根入藥,有祛病除濕、排膿生肌、活血止痛等功能。主治風寒感冒、頭痛、鼻炎、牙痛。赤白帶下、痛癤腫毒等癥,亦可作香料。北方的一些省區有栽培,多自產自銷,少數調省外。一般生于林下、林緣、溪旁、灌叢和山谷草地。
- 中文學名:白芷
- 拉丁學名:Angelica dahurica (Fisch. ex Hoffm.)Benth. et Hook. f. ex Franch. et Sav
- 別 稱:川白芷、芳香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 目:傘形目
- 科:傘形科
- 族:前胡族
- 屬:當歸屬
- 種:白芷
- 分布區域:產于中國西南、東北、華北
- 域:真核域
- 生態環境:田野
形態特征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2.5米。根圓柱形,有分枝,徑3-5厘米,外表皮黃褐色至褐色,有濃烈氣味。莖基部徑2-5厘米,有時可達7-8厘米,通常帶紫色,中空,有縱長溝紋。
基生葉一回羽狀分裂,有長柄,葉柄下部有管狀抱莖邊緣膜質的葉鞘;莖上部葉二至三回羽狀分裂,葉片輪廓為卵形至三角形,長15-30厘米,寬10-25厘米,葉柄長至15厘米,下部為囊狀膨大的膜質葉鞘,無毛或稀有毛,常帶紫色;末回裂片長圓形,卵形或線狀披針形,多無柄,長2.5-7厘米,寬1-2.5厘米,急尖,邊緣有不規則的白色軟骨質粗鋸齒,具短尖頭,基部兩側常不等大,沿葉軸下延成翅狀;花序下方的葉簡化成無葉的、顯著膨大的囊狀葉鞘,外面無毛。
復傘形花序頂生或側生,直徑10-30厘米,花序梗長5-20厘米,花序梗、傘輻和花柄均有短糙毛;傘輻18-40,中央主傘有時傘輻多至70;總苞片通常缺或有1-2,成長卵形膨大的鞘;小總苞片5-10余,線狀披針形,膜質,花白色;無萼齒;花瓣倒卵形,頂端內曲成凹頭狀;子房無毛或有短毛;花柱比短圓錐狀的花柱基長2倍。
果實長圓形至卵圓形,黃棕色,有時帶紫色,長4-7毫米,寬4-6毫米,無毛,背棱扁,厚而鈍圓,近海綿質,遠較棱槽為寬,側棱翅狀,較果體狹;棱槽中有油管1,合生面油管2。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長習性
常生長于林下,林緣,溪旁、灌叢及山谷地,國內北方各省多栽培供藥用。 白芷喜溫和濕潤的氣候及陽光充足的環境,能耐寒。
地理分布
分布在中國大陸的東北及華北等地,生長于海拔200米至1,500米的地區,一般生于林下、林緣、溪旁、灌叢和山谷草地。
主要變種
臺灣獨活(變種)
(臺灣植物名匯)野當歸(臺灣植物志)、大本山芹菜(臺灣植物名匯)
該變種與A. dahurica的不同在于果實和種子有毛,但分枝下部的子房和果實無毛或有很少的毛。特產于中國臺灣北部。
國內曾將A. for米osana稱為浙獨活,認為是中藥杭白芷的原植物。考杭白芷為一長期栽培植物,在浙江等省未見有野生分布,是否本種尚待進一步研究。
杭白芷(變種)
(中藥志)川白芷(藥材名)
該種與白芷的植物形態基本一致,但植株高1-1.5米。莖及葉鞘多為黃綠色。根長圓錐形,上部近方形,表面灰棕色,有多數較大的皮孔樣橫向突起,略排列成數縱行,質硬較重,斷面白色,粉性大。
栽培于四川、浙江、湖南、湖北、江西、江蘇、安徽及南方一些省區,為著名常用中藥,主產四川、浙江、銷全國并出口。各地栽培的川白芷或杭白芷的種子多引自四川或杭州。
根入藥,能祛風,散濕,排膿,生肌止痛;主治風寒感冒,前額頭痛,鼻竇炎,牙痛,痔漏,便血,白帶,癰癤腫毒,燒傷等癥。
祁白芷(變種)
(河北) 禹白芷(河南)
該種的植物形態與杭白芷一致。根圓錐形,表面灰黃色至黃棕色,皮孔樣的橫向突起散生,斷面灰白色,粉性略差,油性較大。
祁白芷主產河北安國,禹白芷主產河南長葛、禹縣。北方的一些省區有栽培,多自產自銷,少數調省外。
功效參見杭白芷。
藥用價值
來源
該品為白芷的干燥根。夏、秋間葉黃時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干或低溫干燥。
性狀
品呈長圓錐形,長10-25厘米,直徑1.5-2.5厘米。表面灰棕色
鑒別
(1)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3毫升,振搖5分鐘后,靜置20分鐘,分取上清液1毫升,加7%鹽酸羥胺甲醇溶液與20%氫氧化鉀甲醇溶液各2-3滴,搖勻,置水浴上微熱,冷卻后,加稀鹽酸調節pH值至3-4,再加1%三氯化鐵乙醇溶液1-2滴,顯紫紅色。
(2) 取本品粉末0.5g,加水3毫升,振搖,濾過。取濾液 2滴,點于濾紙上,置紫外光燈(365納米) 下觀察,顯藍色熒光。
(3)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10毫升,浸泡1小時,時時振搖,濾過,濾液揮干乙醚,殘渣加醋酸乙酯1毫升 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歐前胡素、異歐前胡素對照品,加醋酸乙酯制成每1毫升各含1毫克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4微毫升,分別點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30-60℃)-乙醚(3:2) 為展開劑,在25℃以下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納米) 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炮制
揀去雜質,用水洗凈,浸泡,撈出潤透,略哂至外皮無滑膩感時,再悶潤后,切片干燥。
①《雷公炮炙論》:采得白芷后,刮削上皮,細銼,用黃精亦細銼,以竹刀切,二味等分,蒸一伏時后出,于日中曬干,去黃精用之。
②《綱目》:今人采(白芷)根洗甜寸截,以石灰拌勻曬收,為其易蛀并欲色白也。入藥微焙。
該品為白芷的干燥根。夏、秋間葉黃時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干或低溫干燥。
性狀
品呈長圓錐形,長10-25厘米,直徑1.5-2.5厘米。表面灰棕色
或黃棕色,根頭部鈍四棱形或近圓形,具縱皺紋、支根痕及皮孔樣的橫向突起,有的排列成四縱行。頂端有凹陷的莖痕。質堅實,斷面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形成層環棕色,近方形或近圓形,皮部散有多數棕色油點。氣芳香,味辛,微苦。
鑒別
(1)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3毫升,振搖5分鐘后,靜置20分鐘,分取上清液1毫升,加7%鹽酸羥胺甲醇溶液與20%氫氧化鉀甲醇溶液各2-3滴,搖勻,置水浴上微熱,冷卻后,加稀鹽酸調節pH值至3-4,再加1%三氯化鐵乙醇溶液1-2滴,顯紫紅色。
(2) 取本品粉末0.5g,加水3毫升,振搖,濾過。取濾液 2滴,點于濾紙上,置紫外光燈(365納米) 下觀察,顯藍色熒光。
(3)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10毫升,浸泡1小時,時時振搖,濾過,濾液揮干乙醚,殘渣加醋酸乙酯1毫升 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歐前胡素、異歐前胡素對照品,加醋酸乙酯制成每1毫升各含1毫克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4微毫升,分別點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30-60℃)-乙醚(3:2) 為展開劑,在25℃以下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納米) 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炮制
揀去雜質,用水洗凈,浸泡,撈出潤透,略哂至外皮無滑膩感時,再悶潤后,切片干燥。
①《雷公炮炙論》:采得白芷后,刮削上皮,細銼,用黃精亦細銼,以竹刀切,二味等分,蒸一伏時后出,于日中曬干,去黃精用之。
②《綱目》:今人采(白芷)根洗甜寸截,以石灰拌勻曬收,為其易蛀并欲色白也。入藥微焙。
性味
辛,溫。
歸經
入肺、脾、胃經。
功能主治
祛風,燥濕,消腫,止痛。治頭痛,眉棱骨痛,齒痛,鼻淵,寒濕腹痛,腸風痔漏,赤白帶下,癰疽瘡瘍,皮膚燥癢,疥癬。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8-2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注意
陰虛血熱者忌服。
辛,溫。
歸經
入肺、脾、胃經。
功能主治
祛風,燥濕,消腫,止痛。治頭痛,眉棱骨痛,齒痛,鼻淵,寒濕腹痛,腸風痔漏,赤白帶下,癰疽瘡瘍,皮膚燥癢,疥癬。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8-2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注意
陰虛血熱者忌服。
附方
①治頭痛及目睛痛:白芷四錢,生烏頭一錢。上為末,每服一字,茶調服。有人患眼睛痛者,先含水,次用此搐入鼻中,其效更速。(《朱氏集驗醫方》白芷散)
②治諸風眩暈,婦人產前產后乍傷風邪,頭目昏重及血風頭痛,暴寒乍暖,神思不清,傷寒頭目昏暈等證:香白芷(用沸湯泡洗四、五遍)為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多用荊芥點臘茶細嚼下。(《百一選方》都粱丸)
③治半邊頭痛:白芷、細辛、石膏、乳香、沒藥(去油)。上各味等分,為細末,吹入鼻中,左痛右吹,右痛左吹。(《種福堂公選良方》白芷細辛吹鼻散)
④治眉框痛,屬風熱與痰:黃芩(酒浸炒),白芷。上為末,茶清調二錢。(《丹溪心法》)
⑤治鼻淵:辛夷、防風、白芷各八分,蒼耳子一錢二分,川芎五分,北細辛七分,甘草三分。白水煎,連服四劑。忌牛肉。(《瘍醫大全》)
⑥治腸風:香白芷為細末,米坎調下。(《百一選方》)
⑦治大便風秘:香白芷炒為末,每服二錢,米飲入蜜少許,連進二服。(《十便良方》)
⑧治痔瘡腫痛:先以皂角煙熏之,后以鵝膽汁調白芷末涂之。(《醫方摘要》)
⑨治帶下,腸有敗膿,淋露不已,腥穢殊甚,臍腹冷痛,須此排膿:白芷一兩,單葉紅蜀葵根二兩,芍藥根(白者)、白礬各半兩(礬燒枯,別研)。為末,同以蠟丸如梧子大,空肚及飯前,米飲下十丸或十五丸,候膿盡,仍別以他藥補之。(《本草衍義》)
⑩治腫毒熱痛:醋調白芷末敷之。(《衛生易簡方》)
⑾治癰疽赤腫:白芷,大黃等分。為末,米飲服二錢。(《經驗方》)
⑿治刀箭傷瘡:香白芷嚼爛涂之。(《瀕湖集簡方》)
臨床應用
治療頭痛、牙痛、三叉神經痛:取白芷2兩、冰片2分,共研成末,以少許置于患者鼻前庭,囑均勻吸入。治療牙痛20例、三叉神經痛2例,顯效時間最短1分鐘,最長10分鐘;治療頭痛21例,有效20例;神經衰弱頭痛17例,有效14例,在2-7分鐘內顯效。或以白芷60克,防風26克,細辛5克,加工制成注射液80毫升,分裝滅菌后供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治療20多例,亦效。另外,本品和紫草、白蠟、忍冬藤、冰片及香油(麻油)配制成白芷油,可治燒傷。
藥理作用
-
抗炎作用:小鼠灌胃白芷或杭白芷煎劑(lg相當生藥lg)4g/kg,可明顯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部的炎癥(P<0.01)。
-
解熱鎮痛作用:用蛋白胨皮下注射于大白兔背部造成的高熱動物模型,1g白芷或杭白芷煎劑15g/kg,有明顯的解熱作用。小鼠灌胃白芷或杭白芷煎劑8g/kg,對腹腔注射1%醋酸(0.l/kg)所致的小鼠扭體次數明顯減少,作用與氨基比林8米g/kg類似,P<0.001。小白鼠熱板法試驗,給藥前痛閾在30分鐘以內者,灌胃給于白芷或杭白芷8g/kg,給藥后60分鐘,白芷及抗白芷對痛閾值明顯提高,與生理鹽水組比較P<0.001和0.01。
-
解痙作用:本品所含的佛手柑內酯、花椒毒素、異歐前胡素乙對兔回腸具有明顯的解痙作用。異歐前胡素還能增加兔子宮的收縮力和蚯蚓肌的緊張性。東莨菪素對雌激素或氯化鋇所致在體或離體大鼠子宮痙攣有解痙作用,其ED50為0.09米g/kg。
-
對心血管的作用:本品所含的異歐前胡素和印度榅桲素對貓有降血壓的作用,50米g/kg降低動脈壓50%,作用維持時間為1.5小時。異歐前胡素與N-乙烯吡咯烷酮的共聚物可使貓動脈壓降低的時間延長5-10倍。還能降低離體蛙心的收縮力。
-
抗菌作用:白芷煎劑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變形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綠膿桿菌、霍亂弧菌、人型結核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本品所含的氧前胡素體外試驗對11種菌株有抗菌作用;歐前胡素亦有抗菌作用花椒毒素;對人型結核桿菌H37RV的米IC為100米cg/米l。水浸劑對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菌等致病真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
光敏作用:本品所含的香柑內酯、花椒毒素、異歐前胡素乙等呋喃香豆素類化合物為光活性物質,當它們進入機體后,一旦受到日光或紫外線照射,則可使受照射處皮膚發生日光性皮炎,發生紅腫、色素增加、素皮增厚等。光敏活性以花椒毒素為最強,香柑內酯次之,異歐前胡素乙較弱。光敏活性物質可用來治療白癜風。異歐前胡素為治療銀屑病的有效成分,臨床用紅斑量測定證明有效。
-
抗癌作用:異歐前胡素和自當歸素具有對Hela細胞的細胞毒作用。異歐前胡素的ED50 100μg/米l。
-
抗輻射作用:白芷甲醇提取物1g/kg于X線照射前5分鐘腹腔注射,對小鼠皮膚損害有防護作用。
-
其他作用:小量白芷毒對動物延髓血管運動中樞、呼吸中樞、迷走神經及脊髓都有興奮作用,能使血壓上升,脈搏變慢,呼吸加深,并能引起流涎嘔吐,大景使用能引起強直性間歇性痙攣,繼以全身麻痹。
各家論述
-
李杲:白芷,療風通用,其氣芳香,能通九竅,表汗不可缺也。
-
王好古:白芷同辛夷、細辛用治鼻病,入內托散用長肌肉,則入陽明可知矣。
-
《綱目》:白芷,色白味辛,行手陽明;性溫氣厚,行足陽明;芳香上達,入手太陰肺經。如頭、目、眉、齒諸病,三經之風熱也;如漏、帶、癰疽諸病,三經之濕熱也;風熱者辛以散之,濕熱者溫以除之。為陽明主藥,故又能治血病、胎病,而排膿生肌止痛。治鼻淵、鼻衄、齒痛、眉棱骨痛,大腸風秘,小便出血,婦人血風眩運,翻胃吐食;解砒毒,蛇傷,刀箭金瘡。
-
《本草經疏》:白芷,味辛氣溫無毒,其香氣烈,亦芳草也。入手足陽明、足太陰,走氣分,亦走血分,升多于降,陽也。性善祛風,能蝕膿,故主婦人漏下赤白。辛以散之,溫以和之,香氣入脾,故主血閉陰腫,寒熱,頭風侵目淚出。辛香散結而入血止痛,故長肌膚。芬芳而辛,故能潤澤。辛香溫散,故療風邪久瀉,風能勝濕也。香入脾,所以止嘔吐。療兩脅風痛,頭眩目癢,祛風之效也。
-
《本草匯言》:白芷,上行頭目,下抵腸胃,中達肢體,遍通肌膚以至毛竅,而利泄邪氣。如頭風頭痛,目眩目昏;如四肢麻痛,腳弱痿痹;如瘡潰糜爛,排膿長肉;如兩目作障,痛癢赤澀;如女人血閉,陰腫漏帶;如小兒痘瘡,行漿作癢,白芷皆能治之。第性味辛散,如頭痛、麻痹、眼目、漏帶、癰瘍諸癥,不因于風濕寒邪,而因于陰虛氣弱及陰虛火熾者,俱禁用之。
-
《本草經百種錄》:凡驅風之藥,未有不枯耗精液者,白芷極香,能驅風燥濕,其質又極滑潤,能和利血脈,而不枯耗,用之則有利無害者也。蓋古人用藥,既知藥性之所長,又度藥性之所短,而后相人之氣血,病之標木,參合研求,以定取舍,故能有顯效而無隱害,此學者之所殫心也。
-
《本草求真》:白芷,氣溫力厚,通竅行表,為足陽明經祛風散濕主藥。故能治陽明一切頭面諸疾,如頭目昏痛,眉棱骨痛,暨牙齦骨痛,面黑瘢疵者是也。且其風熱乘肺,上爍于腦,滲為淵涕;移于大腸,變為血崩血閉,腸風痔瘺癰疽;風與濕熱,發于皮膚,變為瘡瘍燥癢;皆能溫散解托,而使腠理之風悉去,留結之癰腫潛消,誠祛風上達,散濕火要劑也。
-
《本草正義》:白芷,氣味辛溫,芳香特甚,最能燥濕。《本經》所謂長肌膚而潤澤顏色者,以溫養為義,初非謂通治外瘍,可以生肌長肉;乃《大明本草》竟以治乳癰、發背、瘰疬、痔瘺、瘡痍、疥癬,謂為破宿血,生新血,排膿止痛云云。潔古亦謂治頭面皮膚風痹燥癢。瀕湖且謂色白味辛,性溫氣厚,陽明主藥,癰疽為陽明濕熱,濕熱者溫以除之,故排膿生肌止痛。頤謂辛溫上升之品,可治寒濕,必不可治濕熱,而潰瘍為病,濕熱者十之九而有余,寒濕者十之一而不及,胡可以統治癰瘍,抱薪救火。《日華子》排膿止痛一句,實是無中生有,大乖醫藥原理。且潔古所謂皮膚燥癢者,明是火燥濕熱,又安得投此辛燥之藥。瀕湖所謂濕熱者溫以除之一句,如何說得過去。總之諸公于瘍科理法,未能體會,人云亦云。寇宗奭《衍義》謂治帶下,腸有敗膿,淋露不已,腥穢殊甚,臍腹冷痛,皆由敗膿血所致,須此排膿,云云。頤謂此癥,是帶下之一,寒濕瘀垢,互結不通,臍腹冷痛四字,是其寒結確癥,故宜用溫升而兼泄瘀固澀為治,雖曰敗膿,決非潰瘍排泄之可以等視,何得妄為比附,竟認作排膿要藥,則實熱諸瘍,必益張其焰而痛不可言。頤治瘍廿余年,煎劑中惟濕盛無火之癥,間或用之,余則不敢妄試。若消腫敷藥之如意金黃散中有此,則取其辛以散結耳。大明又謂去面po疵瘢,固即《本經》面脂之義,然又以為治目赤胬肉,則風火升騰之熾甚者,而亦以溫辛升之。瀕湖謂治鼻淵,蓋鼻淵一癥,本有風寒、風熱及肺熱郁蒸三者之別。風寒郁其肺氣,而鼻塞多涕,則白芷升陽可也,若風熱鼻淵濁涕,及肺熱而黃膿腥臭之鼻淵,胡可一概而論。又謂治鼻衄、齒痛、眉棱骨痛,則皆陽明熱熾上攻為痛,古法偶用白芷,本以加入清泄劑中,以引經為義,而乃列為專條,等于主要之君藥,豈非大謬耶!白芷辛溫,芳香燥烈,疏風散寒,上行頭目清竅,亦能燥濕升陽,外達肌膚,內提清氣,功用正與川芎、藁本近似。《本經》治女人漏下赤白,血閉陰腫,皆其清陽下陷,寒濕傷于中下之癥,溫升燥濕始為合宜。若陰虛不攝,或濕熱浸淫,而為此諸癥,非可概治。頭風目淚,亦惟陽氣素虛,而風寒風熱乘之者,庶能合轍,如陽盛而襲風熱,已難概用,亦有陰虛肝木上乘,疏泄太過,而迎風淚流者,更非所宜。長肌膚,作面脂,皆與藁本同。《別錄》療風邪,即以風寒外侵言之。久渴,仲醇謂當作久瀉,甚是。燥濕升清,振動陽明之氣,固治久瀉之良劑,必非渴癥所宜。且古今各家,皆未聞以此療渴也。其治嘔吐者,胃陽不振,食入反出者宜之,而胃火熾盛,沖激逆上,不可悮用。脅滿乃木郁土中,過抑少陽之氣,不得條達者宜之,而肝膽火炎,qi撐橫逆者,又在所禁。治風痛頭眩,亦惟陽和之氣,不司布護,而外風襲之者,始為合轍。《百一選方》都梁丸,是為陽虛風眩之實驗,若陰虛氣火上浮而為風眩,則又不可同日語矣。
-
《本經》: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閉陰腫,寒熱,風頭(頭風)侵目淚出,長肌膚,潤澤。
-
《別錄》:療風邪久渴(久渴或疑作久瀉),嘔吐,兩脅滿,風痛頭眩,目癢。
-
《藥性論》:治心腹血刺痛,除風邪,主女人血崩及嘔逆,明目、止淚出,療婦人瀝血、腰腹痛;能蝕膿。
-
《日華子本草》:治目赤胬肉,及補胎漏滑落,破宿血,補新血,乳癰、發背、瘰疬、腸風、痔瘺,排膿,瘡痍、疥癬,止痛生肌,去面皯疵瘢。
-
《滇南本草》:祛皮膚游走之風,止胃冷腹痛寒痛,周身寒濕疼痛。
化學成分
脂溶性與水溶性成分
主要為香豆素類(cou-marins),含量為0.211%~1.221%,其中主要有氧化前胡(oxypeucedanin)0.06%~0.43%,歐前胡素(imperatorin)0.1%~0.83%,異歐前胡(isoim peratorin)0.05%~0.15%。其他香豆素類成分有白當歸素(byakangelicin),白當歸腦(byakangelicol),脫水比克白芷素(anhydrobyakanrgelicin),佛手柑內酯(bergapten)、傘形花內酯(umbeliferone)等。 此外,盧嘉等在杭白芷藥材中首次分得佛手酚(bergaptol)、廣金錢草堿(desmodimine)。 白芷中分得的水溶性成分有棕櫚酸(palmiticacid)、豆甾醇(stia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胡蘿卜苷(β-daucosterin) 等。
揮發成分
通過對不同商品白芷的揮發油研究,鑒定出69種化學成分,主要有3-亞甲基-6(1-甲乙基)-環巳烯(cyclhexene,3-methyl-ene-6-(1-methylethl),)、十八碳醇(octadecano)等。 將白芷揮發油按適當比例溶于乙酸乙酯,用氣質聯用從中鑒定了82個化合物,其中含量較高的有環十二烷、土青土香烯酮(2)、11,14-二十碳二烯酸甲脂、十四醇乙酸脂等。
微量元素
對日本白芷用原子發射光譜測定了K、Na、Ca、米g、Fe、米n、Zn、Cu等元素的含量。測定白芷中Ca、Cu、Fe、Zn、米n、Ni、Co、Cr、米o等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其中Fe、Ca、P的含量較高,其對人體有害的Pb、Cd含量極低,不會中毒,副作用也較小。
繁殖方式
用種子繁殖,一般采用直播,不宜移栽。
適時播種是獲得高產的重要環節之一。過早播種,冬前幼苗生長過旺,第2年部分植株會提前抽薹開花,根部木質化或腐爛,不能做藥用,影響產量;過遲因氣溫下降,影響發芽出苗,幼苗易受凍害,幼苗生長差,產量低。隔年種子發芽率低,新鮮種子發芽率高,生產上選用當年收獲的新鮮種子播種,一般以秋播為主,春播產量低,質量差。適宜的播種期因氣候和土壤肥力而異。氣溫高遲播,氣溫低早播,土壤肥沃可適當遲播,相反則宜稍早。
秋播一般于9-10月播種,條播按行距35厘米開淺溝播種;穴播按穴距(15-20)厘米×30厘米播種,播后蓋薄土,壓實,播后15-20天出苗。每667㎡用種量條播約1.5kg,穴播約1kg。播種前用2%磷酸二氫鉀水溶液噴灑在種子上,攪拌,悶潤8小時左右,再播種,能提早出苗,大大提高出苗率。
栽培技術
灌溉
于土壤凍結前澆一次封凍水。次春返青后,淺鋤一次。半年后再鋤一次,此次目的是鋤斷支根,使主根直伸向下,減少分叉。之后要再鋤4-5遍,保持土壤疏松,無雜草。
定苗
白芷播種當年不間苗,翌春返青苗高7-10厘米時,按株距20厘米左右定苗。間苗時應除去過壯大苗及過纖弱苗,留以生長適中的苗。因過壯大苗易開花結種,根部生長不好,不能人藥。
追肥
秋播后,當年不必追肥。只在入冬封凍前,結合灌封凍水,在畦面上蓋以馬糞或土雜肥,既為小苗越冬防止了凍害,又可作翌春的第一次追肥。翌年返青后,可結合中耕松土,追施餅肥、化肥或圈肥。
摘苔
有抽苔開花者,應及時摘除花苔,以保根部質量。
選種
留種用的植株,在收獲時選留,經翌年生長抽苔,方能采種。留種方法有三種:
(1)原地留種:在收獲時間隔留下一部分根不收挖,使株距達60厘米左右,原地越冬。
(2)隨收獲隨移栽:收獲時,選主根無分叉、拇指粗細健壯的根作種根,按株行距60厘米X60厘米栽植于已準備好的種子田,栽時挖30厘米深的穴,施穴肥后將種根栽于穴內,填土踏實、澆水。
(3)窖藏越冬:北方溫度很低的地方,將選好的種根置于地窖砂藏越冬,翌春栽于種子田,方法同隨收隨栽。
留種白芷6-7月抽苔開花、結籽,8月種子陸續成熟。因主莖頂端種子形成的植株易提前開花,其根常不能人藥,而主莖花序下部以及二、三級花序枝結的種子一般不飽滿。因此采種時,應當選采主莖花序中部一級枝上結的種子。生長較好的母株,選有關部位上的種子,播后出苗率高,成活率也最高,種后抽苔率低,因此盡量選采生長較好的母株上主莖花序中部一級枝上結的種子。每畝種子田可收獲種子120-150kg。7-8株所產的種子即可供一畝地播種之用。
收獲
春播白芷當年收獲,隨各地無霜期長短不同,收獲期分別在10月中、下旬和11月上旬進行。秋播白芷第二年7-8月葉片枯萎時采收。采收過早,加工出的成品粉性不足,質量下降;過晚則會因地上莖枯萎已久,新芽生長而影響根的質量。每畝鮮貨300-400kg,產量高者可達800kg。
全國各地因氣候差異較大,栽種方法略有不同,因此南方一般7月下旬至8月下旬刨收。收獲時先割去地上部分,再挖出根,抖凈泥土,運到曬場進行加工。
加工時剪去殘莖基,除去須根,按大、中、小分別暴曬,日曬夜收,晝攤夜堆,反復曬至全干即為成品藥材。
白芷含淀粉量較高,很不易干燥。收獲后或加工過程中如遇陰雨天氣,鮮根或曬軟的根都可用硫磺熏蒸,防止霉爛。熏時將白芷置密閉的室或箱的架子上,點燃架下盛器中的硫磺。每100kg白芷用硫磺500g。熏1-3天后再曬干或烘干(硫磺要熏透:硫磺慢慢加人,使不熄火斷煙,常取樣檢查,把根切開涂上碘酒,若藍色很快消失,表示已熏透,否則須繼續熏。)。
烘干用炕,溫度以60℃左右為宜。
無論曬干或烘干,干燥過程均要連續進行,中間不可中斷,否則盡管最后完全干燥,但其根心部會變黑而質量下降。每3-4kg鮮根可加工出lkg干藥材。
白芷成品以根條肥大、均勻、質重、粉性足、香氣濃者為佳。
病蟲防治
病害
斑枯病:又名白斑病,是真菌中一種半知菌,常在生長后期發生,主要為害葉片,病斑為多角形,初期暗綠色,后變為灰白,上面生有黑色小點。可使葉片全部枯死。
防治方法:及時清除病葉并集中燒毀;發病前或初期用l:1:100的波爾多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噴霧,7-10天1次,連續2-3次。
蟲害
有黃鳳蝶幼蟲、紅蜘蛛及蚜蟲等,可用殺蟲劑殺滅。
植物文化
民間傳說
傳說一:
據說北宋初年,南方有一富商的女兒,每逢行經腹痛劇烈,致形體日衰。富商帶她欲往京都尋求名醫,到汴梁時女兒經期適至,腹痛難忍。正遇一采藥老人,仔細詢問病情后,老人從藥簍中取出白芷一束相贈,囑咐洗凈水煎飲服。富商謝過,按法煎制,一煎服了痛緩,二煎服了痛止,再服幾劑,來月行經安然無恙。從此,婦女行經不舒,煎服白芷,在民間廣為使用。
傳說二:
有一位看起來年已過30歲的秀才,時常感到頭沉重并伴有頭痛。剛有這種感覺的時候,還以為是因為讀書過勞造成的,因此并沒有在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頭痛加劇,同時面部發麻,從頭后部及兩肋滴滴嗒嗒流出冷汗,疼得他簡直難以忍受,家里仆人忙請來醫生為他診治。可相繼請來了數位醫生,診脈,開藥,但服藥后,絲毫未見效果。友人見狀,給他介紹了湖北省巫山有位專治頭痛的名醫。秀才在家人的勸導下,終于上路,隨家人前往巫山處求醫。可是秀才見到醫生后,秀才呻吟并乞求著醫生。醫生將秀才留下,開始為他治病。被安排在病室住下的秀才,接過醫生從藥箱中取出像小拇指頭大小的藥丸,放在口中慢慢地嚼后,用荊芥湯服下。當秀才把藥丸放入口中慢慢地咀嚼時,有一種特殊的香氣,直通鼻竅,使人感到一股清新之氣,直達腦海,好不愜意。翌日下午,秀才的臉上終于露出了往日若無其事的表情。他暗自揣摩,原先經數位醫生診治都無法解除的頭疼,在這只靠幾粒藥丸即止住了頭疼,真是名不虛傳的名醫。其藥神效,立竿見影啊!可又讓人琢磨不透。
用石臼粉碎的藥材,正是秀才白天在棚子里看見的那種帶有莖葉的白色的根。不分大小,碾成細粉,再加熱蜂蜜,攪拌,轉眼間,就制成了藥丸,然后放在木制盤里干燥。轉天清晨,秀才被從夢中叫醒。他看到醫生站在床前,急忙起身,坐在床上。“關于這種藥,我想好像你已經知道了。那么我也就不再對你隱瞞了。”醫生說著,臉上浮現出一種從未有過的安心表情。“這種藥,是我家的祖傳秘方,它具有很強的止痛效果。可是,很遺憾,這種藥材的名字沒能傳下來。在你剛來的時候,曾提出過不許提任何問題的條件。我在想,沒有不知道藥材名稱的醫生吧?你是從郡辦學校畢業的秀才,我想求你一件事,給這種藥材起個恰當的名字。所以,這么早就跑到你這里來了,請你一定不要介意。今天我要是不對你說此事,我想你一定要回家了。” 一直在默默地聽醫生說話的秀才,此時他緊緊地握住了醫生的雙手。“正如先生所說,昨天,我確實在院子的藥棚里,初次見到了治療我頭疼的草藥。您讓我給這個草藥起個名字,真讓我從心里高興。其實我也不知道這種草叫什么。如果真是要給它命名,就叫它‘香白芷’,您看如何? 讓我簡單地解釋一下它的含義,‘香’是這種草藥本身具有的獨特香氣;‘白’是這種藥材的顏色; 最后一字‘芷’嗎,即所謂最初長出的根的意思。” 醫生聽了秀才的話,拍手大笑起來,不用說他有多么高興了。就這樣,叫做“香白芷”的鎮痛藥,從此以后,成了巫山的特有藥材,并在全國各地被廣泛地使用了。
傳說三:
據記載,古代有個叫王定國的人,長期患頭痛病,來到都梁求名醫楊介醫治,只服了楊介的三丸藥即疼痛消失。王定國于是向楊介懇求能得到這個藥方,楊介告訴他,只需用白芷一味,洗凈曬干,研為粉末,做成彈子大藥丸。于是王定國回家后每天吃一丸,以清茶服下,病痛很快痊愈。于是他將此藥丸稱為“都梁丸”。
傳說四:
臨川地界有人被毒蛇咬傷,當即昏死,小臂腫得如大腿一般,遍身呈黃黑色,奄奄一息。一個道人見狀,立即用井水調香白芷粉一斤,給他灌下。少頃,傷者只覺肚臍處脹動,黃黑水自口噴薄而出。良久,傷者腫脹消退,轉危為安。
傳說五:
從西域來到遂寧的妙莊王三公主妙善公主在遂修行得道成為觀音后,她為了救災救難,普渡眾生,用凈水點化了一種植物,成為白芷,流傳于世,用以拯救生靈。所以,遂寧白芷呈圓錐形,猶如觀音的凈水瓶,香氣濃郁,藥到病除,如觀音的大慈大悲,佛法無邊
相關詩詞
屈原選段《楚辭七諫沉江》
不顧地以貪名兮,心怫郁而內傷;
聯蕙芷以為佩兮,過鮑肆而失香。
象征意義
免責聲明:本資料來源于網絡,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權或其他權利,請通知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