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橋燒餅做法
歷史淵源
燒餅的歷史由來已久。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就有 "餅法"一章,清代劉鶚的 《老殘游記》中也有關于燒餅的描寫。黃橋燒餅源于何時雖無文字記載,但民間流傳的一個小故事多少有些參考價值。說是清朝道光年間,如皋縣的一位知縣路過黃橋,吃了一回黃橋燒餅后齒頰留香,念念不忘。如、黃二地相距60余里,總不能專程來吃呀,這位縣太爺竟不怕人說他搞特權,隔三差五地派快馬到黃橋購買燒餅,以飽口福。這個故事不僅讓人聯想起唐代詩人杜牧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詩句,也告訴我們,至少在150多年前,黃橋燒餅便小有名氣。
古代燒餅,制用精細。據《隨園食單》載稱,燒餅的制作是:"用松子仁、胡桃仁敲碎,加冰糖屑、脂油和面炙之。"黃橋燒餅吸取了古代燒餅制作法,保持了香甜兩面黃,外撒芝麻內擦酥這一傳統特色,已從一般的"擦酥餅"、"麻餅"、"脆燒餅"等大路品種,發展到蔥油、肉松、雞丁、香腸、白糖、桔餅、桂花、細沙等十多個不同餡的精美品種。黃橋燒餅,或咸或甜,咸的以肉丁、肉松、火腿、蝦米、香料等作餡心。燒餅出爐,色呈蟹殼紅,不焦不糊不生。1983年被評為"江蘇省名特食品"。據史料記載,辛亥革命時期,面積不足兩平方公里、人口不足6000的黃橋,有豬行近20家,油坊20余家,酒行10余家,糧行90多家。商業的繁榮,流動人口的增加,帶來了飲食服務業的興盛。
做法
原料
水油皮:普通面粉95克、水38克、酵母1克、豬油38克、泡多源Q2克、糖粉10克。
油酥:低筋面粉120克 豬油60克。
餡料:火腿絲50克 豬板油丁50克 白芝麻50克。
(將餡料內的原料放入碗中,用筷子將其充分拌勻即是餡料)。
調料:香蔥末、鹽、香油、雞精、清水適量。
詳細步驟
1.將水油皮的面粉和泡多源Q干拌均勻,其他原料依次倒入容器中,揉成可拉至薄膜的面團,靜止醒發1-2小時。
2.把油酥原料中豬油和面粉用手抓勻既是油酥。
3.將水油皮和油酥等分成重量一致的水油皮面劑和油酥團。
4.水油皮15克/個、油酥15克/個、餡料20-25克/個。
5.取一個水油皮,搓圓后按扁包入一份油酥,收口捏緊朝下。
6.搟成牛舌狀翻面卷起,依次做完。
7.依次將所有卷胚重復一遍5、6步驟。
8.取一個卷胚,用搟面杖搟至圓形,包入餡料收口捏緊。
9.滾圓后放在案板上,稍稍按壓拍扁刷上一層清水蘸上芝麻。
10.將依次做好的生胚放入烤盤。
11.送入預熱好的烤箱中層(上火180°,底火200°)。
12.烤大約20分鐘至側面起酥即可。
小貼士:面胚包裹好餡料后,要用毛刷蘸少許清水在表面輕輕刷一下,這樣芝麻才能粘牢,吃起來口感更香酥。
營養價值
黃橋燒餅風味獨特,其色香味均不同于一般的點心,具有 "香脆兩面黃,外撒芝麻內擦酥"的傳統特色。它外形飽滿美觀,色澤金黃如蟹殼,入口酥松,不焦不糊、不油不膩,堪稱燒餅界中的超級極品,一等一的江南名點。
免責聲明:本資料來源于網絡,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權或其他權利,請通知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