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北京皇城下的接地氣小吃及做法
蜜三刀
原料:
標粉發面2500克,干面750克,飴糖750克,堿50克,植物油約1500克。另備飴糖2500克蘸蜜用。
做法:
1、將面發成老發面,對上堿,和成面團。
2、干面750克,飴糖750克,和成飴糖面。發面團一分為二,搟成片狀,飴糖面也搟成片狀。兩層發面夾一層飴糖面成三層用刀切成小塊,順切三刀連刀。
3、油鍋燒至六成熟,下生蜜三刀炸至浮起撈出,下入蜜鍋中過蜜,撈出晾涼即可。
糖耳朵
原料:面、紅糖、花生油、堿、飴糖、蜂蜜。
做法:
1、面和好發酵面對上堿,另用一塊面和上紅糖,做時將發酵面分兩塊,一塊搟開后,將紅糖和的面鋪是上,再搟另一塊發酵面,鋪在紅糖面上面,這樣成了二層酵面,一層糖面。
2、用刀切下5厘米左右的長條,將長條一邊摁薄,成坡形,把薄邊和厚邊合到一起,再切成重40克左右的小塊。
3、自小塊中間開一刀口,然后打開,將薄的一面往里翻過去,厚的一邊一折就成了耳朵形的坯子了。
4、花生油燒五成熱,分批將坯子入油里炸過呈金黃色時撈出,瀝盡油,趁熱放入溫熱的飴糖中泡一分鐘,稱過蜜,浸透后,撈在盤里晾涼就成了。要注意必須炸透,否則就會因炸不透,蜜也浸不透的質量不佳現象。
門釘肉餅
原料:
面皮:普通面粉
餡料:牛肉餡、洋蔥、雞蛋、醬油、鹽、糖、味精、十三香(或花椒水或其他香料)
做法:
1、和包餃子的面團一樣,將面粉加涼水,和成比較軟的面團,餳半小時左右,中間再揉一次,讓面團充分松弛。
2、將牛肉餡加上雞蛋和各種調料調勻,可以加適量的水來攪拌調節肉餡的干稀。再加入切碎洋蔥丁拌勻。
3、將面團分成比餃子的劑子略大的面劑子,搟成比較薄的面皮,放上肉餡,收口。將收口朝下,搓成“圓饅頭”狀的餅坯。
4、餅鐺燒熱后調成中小火,加適量油,放入餅坯,再加上適量水,蓋上鍋蓋,大約5-10分鐘后鍋內水基本收干,底部煎成金黃色時,就可以將餅翻個兒面朝下,煎至金黃色即可。
北京碗糕
碗糕、水糕又名“梆梆糕”,用漓江水浸泡粘米,磨成半液體狀(粘米以全州和漓江兩岸出產的粘稻米為好),加蔗糖后盛于淺黃色小粗碗中蒸制而成,以加水的多少而成為碗糕與水糕。碗糕稍干,吃時清甜松口;水糕較稀,吃時甜滑易咽。兩者的爽口、清香,還得之于漓江之水和“吃”漓江水長成的桂林粘米。碗糕是以小碗為模具,裝原料蒸制而成。顏色鵝黃,口感暄、松、綿、軟、營養豐富,易于消化吸收,適合老人、兒童食用。
做法:
1、將面粉過羅篩細待用。葡萄干用清水洗凈。
2、將雞蛋磕入碗內,加水攪均勻,再加白糖、泡打粉及篩過的面粉,用手徐徐攪拌至無疙瘩為止,即成碗糕糊。
3、小碗里面抹上凈油,倒入半確定糕糊,上面擺上青紅絲、瓜仁、葡萄干。
4、蒸鍋上火,加水燒開,將碗上屜,旺火蒸15分鐘便熟,出鍋將糕從碗中倒出即可。
扒糕
扒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夏季小吃,用蕎麥面制成,一般與涼粉同時出售。食用時切成小塊,再將小塊扒糕削成兩頭薄中間厚的長條薄片盛在碗內,澆上用麻醬、醬油、好醋攪拌的汁,加上紅咸胡蘿卜擦的絲,澆芥茉或辣椒或蒜末均可。
原料:大蒜,芥末糊,辣椒油,咸胡蘿卜,精鹽。
做法:
1、將胡蘿卜切成絲加少許鹽腌制幾分鐘,蒜拍成泥,放入小碗中,加入芝麻醬、醋、醬油、鹽、芥末醬調勻備用,干辣椒放入鍋中煸干,取出切碎,倒入少許熱油制成辣椒油;
2、將涼水1000克加鹽倒鍋內燒開,將麥面倒入,用木棍攪成團后過涼水。
3、將面團用手沾涼水拍成圓餅形,用小刀打成條狀入碗,澆以醬油、辣椒油、醋、蒜汁,放和好的芝麻芥末糊、用礤床擦好的咸蘿卜絲,即可食用。
燙面炸糕
燙面炸糕是以前京城廟會小吃品種,多為回民制售,一般家庭也多有仿制。燙面炸糕用料簡單,制作也不復雜。但初學者不能掌握油溫很容易遭到燙傷。燙面炸糕色澤金黃,表皮酥脆,質地軟嫩,味道香甜可口。
做法:
1、將涼水用旺火燒沸后,點上少許涼水,倒入同樣多的面粉,迅速攪拌,直至面團變成灰白色,且不粘手時,取出攤在案板上晾涼;
2、面團中加入老酵和堿面揉勻,餳1小時,把白糖與芝麻油、糖桂花和面粉拌成餡;
3、把餳好的面團搓成圓條,摘劑,搟成圓皮,包上糖餡,再按成直徑二寸的圓餅;
4、將圓餅放入燒至四成熱的花生油中,炸至兩面呈金黃色時撈起即成。
棗荷葉
北京的"滿漢全席"一般都以燒烤菜為主,席間的烤豬、烤鴨這兩款宮廷雙烤,必須配荷葉餅為主面食。棗荷葉是在此基礎上,加上小棗經蒸制而成。
做法:
1.將小棗揀去蟲棗及雜質洗凈,用水浸泡2小時,放入沸水鍋中煮熟。
2.面粉倒入盆內,加水和成面團,餳發后,加入堿水揉勻,然后搓成長條,摘成10個小面劑。
3.面劑用而杖搟成長圓形,一邊碼上煮熟的小棗3-4個,然后將另一邊折在小棗上,呈半圓荷葉形,再用刀在上面按三道印跡,似葉梗,入籠蒸約20分鐘即可。
制作要領:
1.面團要揉勻餳透,揉至光滑為宜;
2.入籠蒸時要用沸水旺火速蒸,蒸至表面光滑不粘手即可。
重陽糕
重陽糕亦稱“花糕”,漢族重陽節食品。流行于全國大部分地區。因在重陽節食用而得名。南朝時已有。多用米粉、果料等作原料,制法因地而異,主要有烙、蒸兩種,糕上插五色小彩旗,夾餡并印雙羊,取“重陽”的意思,現在仍流行。
原料:
糯米粉1000克、粳米粉500克、赤豆250克、白糖1000克、紅綠果脯100克 、紅糖50克 、豆油25克 、料酒50克。
做法:
1、先將紅綠果脯切成絲,待用。
2、將赤豆、白糖(250克)、豆油制成干豆沙,備用。
3、將糯米粉、粳米粉摻和,取150克拌入紅糖,加水50克左右,拌成糊狀粉漿。
4、將其余的粉拌上白糖(750克),加水250克后,拌和拌透。取糕屜,鋪上清潔濕布,放入1/2糕粉刮平,將豆沙均勻的撒在上面,再把剩下的1/2的糕粉鋪在豆沙上面刮平,隨即用旺火沸水蒸。待汽透出面粉時,把糊狀粉漿均勻地鋪在上面,灑上紅、綠果脯絲,再繼續蒸至糕熟,即可離火。將糕取出,用刀切成菱形糕狀,另用彩紙制成小旗,插在糕面上即成。
木樨小棗
木樨小棗以北京密云產的小棗(棗以皮薄、肉厚、核小而著稱)為主料,再配以木樨(桂花)、白糖燒煮而成。風味獨特,是佐酒和飲茶的小菜。木樨小棗又稱桂花小棗,如去掉桂花,配以玫瑰,稱為玫瑰小棗。老北京人吃小棗不用湯匙、筷子,而專用牙簽扎著吃,別有一番情趣。
原料:小棗,白糖,桂花
做法:
1、將小棗洗凈,揀去蟲棗,用水浸泡6-8小時。
2、鍋內加清水燒沸,下小棗煮約30分鐘,再加白糖改用微火煮,煮至湯汁粘稠時,不斷用手搖晃鍋
免責聲明:本資料來源于網絡,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權或其他權利,請作者或權利人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或刪除。